2012年12月3日

媒體的公正性:學生VS教育部長,如果他很稱職,還算是個部長的話

我們都是接收來自媒體的二手消息,原本的資訊經過處理才會發布。
資訊被處理的過程,就很有機會被加入主觀的理念、立場,然後資訊就會失真。

舉個我剛剛想到的爛例子:

有一張年輕人在公園裡面拿著掃把的照片被當作新聞,以下是各新聞台的解讀

  • 甲:熱心公益,學生自發打掃公共環境
  • 乙:青少年參予鬥毆,掃把也成武器
  • 丙:就業政策發酵,掃地工降低失業率
  • 丁:無能政府讓大學高材生掃地,月拿最低薪
事實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學生拿著,拿著剛買的掃把要回家,剛好路過公園而已。
但是只看其中一個新聞台,你不會知道事情原本的樣貌。
不過就算看了這四台也不會知道就是了。

今天聯合報有個新聞標題是這樣 "學生備詢台罵教長:偽善、滿口謊言的部長"
內容一段一段抽出來看是沒問題,可是整篇合起來就想是民進黨串連學生辱罵官員的感覺。

討論罵人對不對就失焦了,不過就算要討論也是先看看這段

仔細看看吧,我就不對現場畫面做解讀了。

當一個有媒體的立場實施輿論壟斷時,我們到時會看到甚麼東西?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